欢迎来到 三门峡市某某过滤设备运营部
全国咨询热线:020-123456789
联系我们

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

电话:020-123456789

传真:020-123456789

邮箱:admin@aa.com

新闻中心
高校学科调整聚焦新工广州展览会2022时间表最新消息科,需警惕“工科理科化”—新闻—科学网
  来源:三门峡市某某过滤设备运营部  更新时间:2025-04-06 07:02:01
作者 :程婷 来源 :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5/3/20 8:46:1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高校学科调整聚焦新工科,高校工科需警惕“工科理科化”

 

今年新春以来,学科新工学网各高校加快学科调整的调整广州展览会2022时间表最新消息步伐 ,发展新工科则成为不少高校在这一轮改革中重点发力的聚焦警惕方向。

高校学科调整聚焦新工广州展览会2022时间表最新消息科,需警惕“工科理科化”—新闻—科学网

这一轮改革中 ,科需复旦大学提出“文科做精 、理科理科做尖 、化新工科做强、闻科医科做新 、高校工科交叉做活”的学科新工学网方针 ,要整合全校力量 ,调整跳出学科框架,聚焦警惕重组工科院系,科需重塑复旦的理科新工科门类  。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媒体采访时也提到,化新将新工科作为未来增长点,中山大学新增新工科布局在深圳校区。

南京大学这几天也接连发布消息称 ,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在苏州校区紧密围绕“新工科”建设主线 ,开辟新学科新赛道。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

这一轮高校改革为何齐齐将目光转向新工科 ?高校发展新工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当各高校纷纷宣布全力打造新工科后 ,还需注意哪些问题 ?

高校不约而同向新工科发力

新春新学期 ,复旦立即进入“改革进行时”,改革的一大重点就是深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重塑复旦的新工科门类。

复旦的改革方向是,按“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 、交叉做活”的广州展览会2022时间表最新消息方针,实现本科招生人数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20%  。同时,整合全校力量,跳出学科框架,重组工科院系,聚焦先导和未来产业发展,围绕集成电路 、计算与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 、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电子信息与未来空间等领域的攻关和人才急需 ,一次性建设6个创新学院。按照科教融汇 、产教融合的新模式 ,构建“从0到10”系统创新能力,重塑复旦的新工科门类。

南大近日召开苏州校区建设发展工作推进会,重点即加速发展新工科。南京大学官微发布的推文提到 ,面向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度演进 ,基于国家战略部署、地方经济发展 、自身转型优化的三重需求,南京大学将工科建设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推进新工科发展 。

南大官微近日的推文还提到,2022至2024年  ,新增新工科专业及方向累计扩招1730人  。2025年继续扩招  ,新增本科招生名额不低于100人  。苏州校区作为南大发展新工科的主阵地 ,目前已建成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赫学院 、能源与资源学院、前沿科学学院等7个学院 ,环境与健康研究院 、深空探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10个研究院,声功能材料与应用中心 、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  。

中山大学近年来也一直在布局新工科 。高松近日在受访时提到 ,近年来经过发展,中山大学的工科教师已占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 ,中大工科的整个架构基本搭建起来了 ,并形成了新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文化。

3月17日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在《光明日报》发布的时评文章中也提到 ,同济大学主动识变、积极应变 ,提出工程智能(AI for Engineering)的思路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工科建设 ,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加速搭建科学技术到产业应用的桥梁,为智能建造 、城市安全  、智慧交通  、智能车辆、智慧医疗 、社会治理提供面向未来的技术解决方案 。

从某种程度上说,发展新工科已成为各高校在谋划未来发展蓝图中的一大重点。

高校布局新工科的内外因

为何这一轮改革中 ,高校齐齐看向“新工科” ?

其中一个显性的外因是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 。

2017年2月 ,教育部曾在复旦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并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 。

复旦共识的第一条即指出,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 ,支撑服务以新技术 、新业态 、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构筑先发优势 ,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是推动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转变、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的核心要素 。为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振实体经济,主要发达国家都发布了工程教育改革前瞻性战略报告,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复旦共识中还提到 ,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 。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要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 ,产生新的技术 ,培育新的工科领域,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掌握我国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主动权 。

政策层面,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要求,到2025年 ,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的学科专业 ,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近年来,教育部还一方面通过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如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和撤销落后专业,引导高校优化工科布局;另一方面推动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之一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双一流”建设  ,明确要求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发展交叉学科  ,培养适应新经济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人工智能 、大数据 、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新型工科人才的迫切需求。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也要求工科教育融合信息技术 、工程技术和跨学科知识,推动高校增设“智能+”专业方向。

内因方面  ,随着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 ,南大等传统的文理强校,一方面具备由理科向工科延伸,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的基础和优势;另一方面也面临通过布局新工科,打破学科壁垒,来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压力。

在复旦2025年春季工作会议上 ,复旦党委书记裘新分析复旦发展新工科的短板与后发比较优势时谈到 ,传统工科同样面临挑战 ,需要转型调整的力度可能更大。与很多学校相比,复旦在学科专业上关停并转减的任务小很多,主要是谋求高质量的发展 。

3月10日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发表在《中国科学报》的文章,谈到另一个原因。李言荣说,“我认为 ,学科专业调整改革的着力点可以从小切口开始 ,小切口撬动大改变;可以从工科开始 ,工科痛点相似 、共识度高;可以从‘松绑放权 、贯通本硕、粗分专业、师资多元’4个点开始。”

不仅如此,面对招生与就业挑战  ,高校也需要通过增设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 、集成电路等相关新工科类专业提升招生吸引力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 ,从相关监测数据来看 ,无论是专科、本科 ,还是研究生层面,总体而言 ,理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远远好于人文社科和艺术类毕业生,而其中就业情况最好是工科类专业毕业生。

“从教育的战略属性上看,发展新工科也是国家的战略需要 。在学科专业设置改革上,中央有一句话: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要为牵引 ,这其中主要都是理工科 ,尤其是以新工科为代表的交叉学科。”陈志文认为。

“高校都去发展新工科 ,可能还受另一个现实因素影响 ,即工科能争取到更多的科研或者项目经费。”陈志文说 ,“一直以来,文科的经费没有理科多 ,理科没有工科多,所以偏重理工科的高校获得的经费往往比偏重文理的高校多  。”

新工科发展如何避免“工科理科化”

可以说,当前这一轮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改革集体聚焦新工科,是大势所趋。

这是否意味着南大等传统文理综合大学在新工科发展上能够一帆风顺 ?当各高校纷纷宣布全力打造新工科后 ,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过往以文理科为强项的综合性大学  ,虽然有工科短板,但也有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尤其是理科都比较强。新工科多是交叉融合专业,所以理论上 ,这些高校在发展新工科专业方面有自己的优势。”陈志文说。

同时,陈志文指出,有优势绝不意味着这些高校办好新工科是一件简单的事 。未来这些高校的新工科是否能发展得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2023年,“工科理科化”问题受到社会关注和讨论 。在陈志文看来,当前高校在发展新工科过程中,也需要警惕“工科理科化”问题。

所谓“工科理科化” ,是指工科的评价体系及运行方式向理科靠拢 ,甚至完全向理科看齐 ,用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

陈志文认为 ,工科理科化,是培养模式问题 ,但背后则是评价指挥棒的问题 。高校发展好新工科发展 ,核心是要解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即,要让来自产业的人才,真正参与到高校课程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并全面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学习 ,真正成为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方面产业对教育认知还有不足;更重要的是 ,涉及一个复杂的问题 ,即来自产业的人才进入高校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就意味着要来跟高校原有教师‘抢饭碗’ 。就当前来看 ,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很大。”陈志文说 。

他还举例说,有些高校将经济学专业升级为数字经济专业后 ,只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了两门与计算机相关的课。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学校真的不懂什么叫数字经济  ,而是因为原有的教师还要生存 ,学校相关部门做了妥协 ,这也并非个别现象 。

陈志文指出,当前一些高校表明了改革的态度和决心 ,难能可贵,但在改革的实际操作层面 ,仍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和阻力,改革成效有待时间来检验 。

关于发展新工科涉及师资及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李言荣在上述文章中也有谈及。李言荣指出 ,我国大学师资主要来源于高校培养的优秀博士 ,往往没有工程技术背景和经验,更缺乏工厂、企业、大院大所生产和产品研发一线的锻炼 ,所以容易出现工科理科化、理科论文化。教师的来源如此 ,其培养的学生就更容易“纸上谈兵”,以论文取胜 。

因此,李言荣建议大学鼓励现有师资在晋升职称前,应有1至2年企业、院所顶岗实训的经历 ,若能挂职院所副总师更好 。同时 ,鼓励新进青年教师要有2至3年企业工作经历,以解决工科教师缺乏工程技术背景的问题。当然 ,也鼓励部分企业的资深工程师50岁后到大学兼任部分教师工作 。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 ,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 、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 ,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